张滨

发布时间:2024-09-04浏览次数:7868

张滨,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511

电话13940508119

邮箱zhangb@atm.neu.edu.cn


1、学习简历

198409月─198807月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工学学士

199409月─199703月 雷竞技官方主页材冶学院,工学硕士

199709月─200511月 雷竞技官方主页材冶学院,工学博士

2、工作简历

198808月─199408月 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现沈鼓集团),工程师

199704月─现在雷竞技官方主页材冶学院、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912月─200109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合作科研

200610月─200611月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合作科研

201101月─201201月、201312月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访问学者

201211月─201212月、201505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合作科研

3、学术兼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技术”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航空发动机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国际期刊JMMME合作主编

上海有色金属学会铝及复合材料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

4、研究方向

1)激光3D打印增材制造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力学行为研究

2)微/纳米器件材料的设计、制备、微结构表征及性能提升研究

3)高性能金属工程材料的先进制备、微结构演化及其性能研究

5、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最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0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

代表性项目有:

1)高温MEMS用纳米晶层状复合材料疲劳强度的组元层尺度与微观结构衬度调控(51971060),2020.01-202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2)柔性器件用铜/石墨烯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疲劳性能及损伤机理研究(51671050),2017.0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3)热应力诱发超细尺度金属薄膜界面损伤行为及其微观机理研究(51371047),2014.0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4)金属薄膜热疲劳损伤行为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51171045),2012.0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5)超细3D打印有色/难熔金属球形粉末制备技术(2017YFB0305800),2017.07-2020.12,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6)高温合金材料梯度结构的激光熔化沉积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基础研究(U1508213),2016.01-2019.12,参与人

6、获奖及荣誉

1)雷竞技官方主页2020年度三八红旗手(2020年)

2雷竞技官方主页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19年)

3雷竞技官方主页方大奖教金获得者(2018年)

4)雷竞技官方主页2018年度三八红旗手(2018年)

5)国际学术期刊《Materials & Design》优秀评阅人奖(2014年)

6)《材料的力学性能》本科生教材被评选为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年)

7)雷竞技官方主页多媒体大赛优秀奖(2012年)

8)雷竞技官方主页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

9)教育部多媒体大赛优秀奖(2010年)

10)辽宁省精品课“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讲教师(2009年)

11)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06年)

1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

13)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1年)

7、学术论文与专利

已在《Acta Mater.》、《Int J. Fatigue》、《ACS Nano》、《Adv. Funct. Mater.》、《Nano Lett.》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2篇,SCI收录112篇,其中单篇引用最高256次,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5.040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6项。

代表性论文有:

1"Maximizing performance of hybrid-MnO2/Ni electrochemical actuator through tailoring lattice tunnels and cation vacancies",ACS Appl. Mater. Inter.14 (2022), 9281-9291.

2"Enhancing co-deformation ability of nanograined Ni-W layers in the Ni/Ni-W laminated composites",Acta Mater.216 (2021), 117138.

3"Pore-affected fatigue life scattering and prediction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Inconel 718: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miniature specimen test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Mater. Sci. Eng. A802 (2021), 140693.

4"Effects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build thickness on fatigue properties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Inconel 718 at 650 °C",Int. J. Fatigue137 (2021), 105654.

5"Ruling out delamination in bismuth-enhanced polyimide electrochemical actuator with tunable active/passive layer thickness",J. Mater. Chem. A8 (2021),5679-5687.

6"Influence of pre-torsion angles on torsion fatigue properties of 45CrMoVA steel bars",Int. J. Fatigue137 (2020), 105645.

7"Maximizing necking-delayed fracture of sandwich-structured Ni/Cu/Ni composites",Scripta Mater.134(2017), 28-32.

8"Fracture behavior of sandwich-structured metal/amorphous alloy/metal composites",Mater. Design90 (2016), 60-65.

9"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of transparent macroporous graphene thin films and versatile applications as a conducting platform",Adv. Funct. Mater.25(2015), 4334-4343.

10"Low-temperat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owth of graphene from toluene on electropolished copper foils",ACS Nano6(2012),2471-2476.

11"Improv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graphene films integrated with metal nanowires",Nano Lett.12(2012),5679-5683.

12"Scaling of reliability of gold interconnect lines subjected to alternating current",Appl. Phys. Lett.99(2011), 011910.

8、代表性国家发明专利

1基于可逆氢键的防腐蚀自愈合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2011587995.8

2)一种传感性能可调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方法,ZL 202010142417.7

3)一种超薄汽车钢板低周疲劳性能的快速评价方法,ZL 201811327748.7

4)柔性电子基板上薄膜材料可靠性原位评价系统及方法,ZL200810228254.3

5)薄膜材料电//力耦合作用下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ZL 20061004738.3


Baidu
map